猶豫的人,心裡其實都有答案:大學生活到底該不該打工

每年暑假和開學季,總是會看到Dcard有新生問:「大學生活要不要有打工?」

大多數熱心回饋的學長姐、過來人都沒有回答問題的真正核心。

他們的回答僅限於:要/不要打工,頂多補充「打工可以增加經驗,浪費時間,要調配時間……」雖然個人經驗有參考價值,但他們忽略了發問者的真實動機。

也許發問者的真實想法是:我不想要打工,也不想要讀書,請你們幫我說出我真正想做的事!


當我們感到徬徨,上網徵求答案的動機,往往不是想要一個確切的回答。

為什麼明明心裡有答案,卻還要上網特地發問呢?

根據心理學的「社會認同原則」(social proof),人在拿不定主意或對自身選擇缺乏信心時,往往會參考他人的意見和行為來判斷什麼是對的。

換句話說,那位不知道「要不要打工」的學生,也許只是想要聽到有人說出心裡的答案,讓那個人替自己做決定。


在我看來,這不是懦弱的行為。身而為人都會感到徬徨,尤其是內心真實的想法不符合大眾期待的時候。

玩樂的想法之所以會不符合社會期望,是因為我們期待大學就是應該精彩豐富。不但要兼顧學業,還要工作、實習、考證照、學外語……等等。但這些印象其實都是各種成功人物組合在一起的想像,並不是某個具體的人,更不是自己。

害怕選擇玩樂,有可能是把這種不切實際地標準套用到自己身上,又希望所以才會上網問這個問題,希望有人能夠說出這個答案,讓他相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。

然而,我想告訴他,還有將來拿不定主意,深怕自己的渴望不符合社會期望的任何人:你不用活在別人的眼光底下,你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別人同意。


真的缺錢又申請不到任何貸款跟補助的人,等到別人同意之前就已經去打工了;

不缺錢的人也不需要打工;

清楚自己目標的人,更不會問到底該選什麼。

也就是說,會猶豫的人只是想要徵求答案,從社會中獲得認可。


這世界上也沒有所謂「活生生的社會」,只有你看得見,摸得著的人。

你唯一需要負責的對象,也只有你自己。

少年少女們,最好的選擇就在你誠摯的心,而且通常超乎你敢說出來的選項!

只是,我們不見得有勇氣和膽量去承認,真實的想法比起虛幻的社會期望更為珍貴。

我曾是,現在也是一位探求者,但我不再追問星辰與書冊;
我已開始傾聽血液教誨的低語。

──赫曼‧赫塞《徬徨少年時》


參考資料

  1. Dcard文章「大學到底要不要打工」
  2. Robert Cialdini 《說服心理學:社會認可》第八章第五篇文章

Comments

No comments yet. Why don’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?

發表迴響